五彩瓷器,产生于北宋晚期。五彩瓷器基本色调逸红黄蓝绿紫为主,其特点是以釉上彩。这种瓷器现今存世量非常稀少。后来明清五彩瓷器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贵,传世品也是极为罕见。到了明弘治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更加成熟。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现了较大的罐、瓶类等。此时五彩的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境界。
清代五彩瓷以柔和为贵,透视感较强,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一扫明代嘉靖、万历之重色彩而不细究形貌的粗劣画风,施彩大部分较明代匀薄。其中,康熙五彩是在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瓷器和顺治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制作工艺高超,彩色鲜明透澈,彩饰华丽,绘画线条刚劲有力,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五彩瓷介绍
釉下五彩瓷是釉下彩瓷的一个细分类。相对于过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鲜艳、晶莹润泽、永不掉彩三大特点。
它的出现比较晚,应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后,现代工艺技术传入中国之时而产生的。宣统年间湖南澧陵的湖南瓷业公司曾为宫廷烧制过这种釉下五彩器,并曾荣获世界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