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死的太早的原因。

多尔衮从功高震主的摄政王,再一步步到欺主年幼的皇父摄政王,说他没点篡位的野心是不可能的,他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来顺理成章的篡位。

多尔衮为什么不废了顺治

一、多尔衮自身实力不足以支持他废帝自立

在满清内部,多尔衮确实位极人臣,独揽大权,但这并不代表多尔衮有取代顺治的实力。雍正自身没有多少势力,但满清内部他有很多的支持者。

首先是豪格统领的正蓝旗,虽然豪格被多尔衮害死了,但正蓝旗不会支持多尔衮称帝。其次是两黄旗,两黄旗内部大臣鳌拜等人遭到了多尔衮打压,但他们依然控制着两黄旗,且他们是顺治的坚定支持者。最后两红旗和镶蓝旗,也被代善的子孙和济尔哈朗控制,他们也支持顺治。

若多尔衮想废帝子立,除了他控制的两白旗会支持他,其他六旗都会反对他,这使得他几乎没有多少胜算。

二、宗族和地方势力不支持多尔衮称帝

虽然满清的主要军事力量是八旗,但地方势力大多是汉人力量。汉人有忠君的思想,即使多尔衮是满清的实际掌权者,但汉人也忠于他们的皇帝顺治,所以多尔衮想废帝自立,必会遭到地方汉人力量的反对。

还有,满清宗族也不会支持多尔衮取代顺治,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对各方势力进行了打压,但总体来说,多尔衮并没有对宗族势力展开清洗,满族贵族依然掌握着朝廷各方面的权力,若多尔衮想取代顺治,也势必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多尔衮死后,他的哥哥阿济格想要代替他,很快就被支持顺治的宗族除掉了,可见这批力量还相当强大。多尔衮的党羽,虽然人数众多、势力庞大,但他们也未必都会支持多尔衮废掉顺治称帝,尤其是多尔衮党羽中的宗族势力,在顺治没有犯错,自身品德也没有可指责之处的时候,他们大多不会支持多尔衮废帝自立。

三、多尔衮没有机会实现他的野心

多尔衮在执政前期,确实不具备取代顺治的条件,但他一直在为自己取代顺治创造条件。首先他打压和削弱豪格、济尔哈朗等人的势力,使他们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其次他积极扩充自己的力量,使自己更加强大。他还不断的增加自身的权力,使自己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处理政事方便,他还将玉玺从顺治手中拿去了。

除此之外,他已是摄政王,位极人臣,但他还不满足,不断提升自己的官衔,最终做到了皇父摄政王的地位。成为皇父摄政王,也意味着他成了雍正的“父皇”,这让他取代雍正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但就在一起顺利进行的时候,多尔衮却在打猎时不幸从马上摔下,伤势过重去世,使多尔衮再没有机会实现他的野心。多尔衮死后,他的哥哥阿济格想要取代他的地位,但阿济格不论在影响力,还是谋略方面都远逊多尔衮,很快被满清贵族除掉了,也避免了因争夺权力导致朝廷动荡的情况出现。

多尔衮为什么不废了顺治

多尔衮不废顺治的原因有四点:

1、当时的皇族宗室内部关系比较的复杂

多尔衮是摄政王,他的实力是非常强的,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实力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但是多尔衮的这种优势,其实是建立在自己现有的地位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未来有一天多尔衮真的废帝自立,那形势可就不一样。顺治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而且也是八旗推选出来的吗,如果多尔衮占着自己有实力想要篡位的话,那到时候内部肯定会有很多的反对声音,甚至会出现八旗内部的内讧,这样一来即便多尔衮真的能够上位成功,但是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当时的国家大局不允许多尔衮废帝自立

在多尔衮执政的几年当中,其实也是清朝统一中原的最关键时刻,那个时候的李自成以及张献忠还没有完全的肃清,特别是在西北地区还是有一些大规模的战事。另外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也会有很多的起义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还是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统一战争上,压根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搞内部的斗争。

3、孝庄太后的影响

很多野史记载,多尔衮之所以没有称帝其实就是因为顾及了孝庄太后,虽然这种野史的记载并不太可信,但我们依旧不能够忽略孝庄太后的影响力。要知道,孝庄本来就是顺治的母亲,同时又是皇太极的宠妃,所以说孝庄皇太后的这个身份,也是能够震慑住绝大部分的贵族。最关键的一点是,孝庄的娘家其实是蒙古的黄金家族,实力是非常强悍的,所以多尔衮也必须得顾及到这股力量。

4、多尔衮自己没有儿子

多尔衮虽然有7位福晋,不过比较遗憾的是,在多尔衮的一生当中,只有一个独生女并没有儿子,虽然有一个养子,然而并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对于多尔衮来说,即便是篡位成功称了帝,但自己又没有儿子,这一切都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