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ù shū
“漉”,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lù,最早见于秦代小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漉”的基本含义为使干涸,竭尽,如漉池、漉汔引申含义为液体慢慢地渗下,滤过,如渗漉、漉网。
“漉”,初见于秦代小籇中,形声字。“漉”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漉菽读音
lù shū
菽,读音为shū,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菽”的基本含义为豆的总称,如:菽麦。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菽”的用法专指豆类的总称,如:菽粟。
菽字最早见于说文时代,形声字。字原作“ホ”,像豆的嫩芽破土而出的情景。《说文》:“ホ,豆也。”字义是“豆类的总称”。《说文通训定声》:“古谓之,汉谓之豆。今字作菽”《后汉书》:“野谷旅生,麻尤盛。
漉菽读音
漉菽读作:lù shū。 漉菽一般指《七步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 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