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发性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想明白却不明白悱:明白却说不出来)。译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知行统一原则:如:“力行近乎仁”。译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
(3)榜样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译为: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4)学思行结合(巩固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学习了新知识之后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复习,并且还要复习旧知识,光学习知识还不行,还要勤思考,这样才能做好学问。
(5)循循善诱原则:“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译为:老师循着教育的思路善于诱导人们学习,用文章使得我博学,以礼节来约束我,想要罢休也是不可能的了。
论语和学记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学记为战国晚期。所以论语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