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基本原则是: 标准化、 一体化、 场景化。
具体内容是:
1、标准化 
标准化是根据工作有共同的、可重复使用的规则这一特点提出来的——各项工作都是有明确流程、明确标准、明确质量要求,那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就要把标准融入到业务办理过程中,在过程中控制活动,或者作为知识库支撑,减少出错机会,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临床信息化建设中,既要考虑临床工作开展的路径、工作的内容,也要把“三基三严”这些核心制度的要求,以及临床工作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现出来。标准化的另外一层含义是,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也有标准,在建设中也要体现出来。标准化往往用流程(工作顺序)、表单(工作内容及工作边界)、知识库(工作值的合理范围)等体现出来。
2、一体化
一体化是根据工作的系统化这个特点提出来的——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是在一个大的工作系统之中,工作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是互相连接的,一个环节的变化往往会触发影响另一个部门工作的变化,把这种关系找出来,用信息化自动提醒或自动约束,可以有效的避免差错、提高效率。工作既然是一体的,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一体化的。然而,受软件供应商能力以及需求者认知水平的影响,信息化建设经常会陷入不同程度的孤岛化。孤岛化建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物理隔绝,一个岗位、一个功能一个软件,信息不传递不共享,这会带来岗位之间的重复劳动和工作隔离一种形式是通过平台把各个模块打通,实现了数据的共享,但没有实现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上的互动。这种形式解决了数据的传递效率问题,但没有提高工作系统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在一体化建设规划下,纳入系统的模块越多,每个子模块和整体系统的功能都会进一步强大,加1发挥的不是加法的作用,而是乘法的效能。
3、场景化 
场景化则是基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的。标准化体现了业务运营和管理的要求(工作视角),一体化解决了功能模块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路径),使系统发挥1+1>2的功效,场景化则致力于用户体验最优(工作者目的)。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一个场景,临床模块是随着患者的流动医务工作者建立的一个个工作场景,运营模块是随着资源的流动运营岗位形成了一个个工作场景。场景化的本质是改善用户的感知与体验,围绕用户的诉求整合业务办理、信息查询等功能。在合理设计的工作场景下,用户不知道你都建设、连接了哪些模块儿,只体会到界面很友好,不用打开一个个软件,而能在一个界面轻松实现所有的需求。一体化是场景化的基础,没有一体化,业务和数据都做不到很好的整合